讀書明理,讀書益智,讀書還能解饞!清朝文人、美食評論家袁枚,曾根據自己40年美食經驗寫下一本《隨園食單》,記錄了300多種菜肴,從山珍海味到粥飯小菜、美酒名茶等,種類繁多,至今仍廣為流傳。
南京圖書館所藏《隨園食單》清乾隆五十七年小倉山房刻本。南京圖書館供圖
古代“老饕”的食譜到底合不合現代“吃貨”的口味?從2020年暑假起,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館員韓超、史星宇,把古籍里的文字“翻譯”成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,吸引了不少讀者“追更”。
300多道菜,選擇復原哪些?《隨園食單》中不乏熊掌、果子貍、刀魚、鰣魚等珍饈,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法和長江“十年禁漁”的實施,已經成了“違禁品”。韓超說,他們做的是百姓版《隨園食單》,選的都是常見食材。如梨炒雞的主料是雞胸肉、雪梨、香菇,蔣侍郎豆腐的主料為豆腐、蝦米、小蔥,豬里肉的主料是豬肉和蝦……每道菜原料費不超過50元。
“水果+肉”食材組合在食單中比較常見。“聽著像黑暗料理,其實操作簡便,口味也不錯。”史星宇介紹,只要把雞胸肉切成片,三兩豬油燒熱,放雞肉片快炒三四下,加麻油一瓢,芡粉、鹽、姜汁、花椒碎末各一茶匙,再加雪梨薄片及香菇小塊,炒三四下后即可起鍋。
韓超、史星宇復原《隨園食單》中的假蟹。南京圖書館供圖